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是由于企业年报逾期未报、未按照规定条例公示企业信息,或者公示的信息存在虚假不实、登记的通讯地址无法取得联系,但不同于其他失信惩戒的信用修复有一定公示期限要求,经营异常名录的移出相对简单,几乎是随时履行随时修复,然而企业被标记为经营异常带来的影响依然是较大的,企业不可因其修复简单而轻视、疏忽。
为便于企业更好的守护信用,全面了解企业信用修复的作用和必要性,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处罚和影响。
一、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将面临哪些处罚?
根据2024年最新修订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企业未按规定期限公示年度报告,或者未按规定期限公示有关企业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而情节严重的,其处罚程度也将加重,具体如下:
1、年报连续逾期的行政处罚
企业连续2年未按规定报送年度报告,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未改正,且登记住所无法取得联系的,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2、公示信息作假的行政处罚
企业在公示相关信息时有隐瞒作假情况的,法律、行政法规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进行处罚;没有规定的,由市场监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5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20万元罚款,并列入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并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二、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有哪些影响?
企业被标记为经营异常,除面临行政处罚之外,其日常经营也将遭受巨大影响,相关负面影响及限制如下:
1、招投标、采购等活动受限或禁入
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称号等工作中,将企业信息作为重要考量因素。
如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中,则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入。
2、负责人任职受限
从《条例》中,企业如果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而超过三年仍未纠正失信、履行应尽义务,则被依法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3年内不得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3、融资受阻
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其信用信息将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这将对企业的形象和信誉造成损害,进而影响企业的商业合作和投融资机会。
4、经营行为受限
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在办理相关审批、资质认定等管理活动时可能会受到限制。例如,商事主体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后,在办理注册登记、食品准入以及其他审批业务时将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