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企业信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信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代表企业形象和口碑。因此企业一旦有了不良记录,例如涉及了司法案件,受到过行政处罚等,就会造成信用不良记录的产生,从而导致客户信任率降低、贷款失败、工程招投标失败、市场竞争劣势等等,限制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为更好地保护企业信用、树立良好守信意识,充分了解不良信用记录的具体类别和产生原因十分有必要,下面我们就具体介绍。
企业不良信用记录的类型及产生原因
1、行政处罚信息
企业受到的行政处罚种类、处罚结果、违法事实、处罚依据、处罚时间、作出行政处罚的部门等,汇总起来的信息,即行政处罚信息。
产生原因:当企业因为违反了行政法规(产品质量安全、环境污染、税务违法、虚假广告宣传等)后就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具体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文件流程进行处理,还会公示在相应的国家信用网站上,形成公众能进行查询的处罚记录。
2、司法诉讼相关信息
企业涉入司法诉讼而产生的相关记录既是司法记录,例如裁判文书、执行记录、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天眼查等平台查询到的司法案件记录等等。
产生原因:企业存在违约、债务拖欠等民商事案件时,法院根据法律和事实对涉事企业进行审理、予以判决制裁等程序会产生相关的信息记录,这些信息会反映出企业在义务履行方面存在失信行为,进而使企业在商业合作中失利。
3、经营异常名录信息
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一般会因为以下4点:
1、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联系不上;
2、公示企业信息中存在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
3、没有按照规定期限公示年度报告;
4、没有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规定公示企业信息。
4、严重违法失信信息(黑名单)
企业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一般会因为这3点:
1、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
2、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
3、拒不履行法定义务,严重影响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公信力的行为;
关于“企业信用不良记录有哪些”的问题就解答到这里,对于有过失信记录的企业,在优惠政策、招投标、表彰奖励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因此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提高风险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失信修复,有利于企业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