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诈骗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首先是公民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其次,不法分子利用行业、职业便利进行诈骗,会导致社会信任感崩塌,个人与个人、企业与企业之间难以搭建信任桥梁,社会发展将受其影响而滞断。
因此国家对诈骗行为一直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将根据《刑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量刑受罚,而对于涉入案件,但未有犯罪行为及主观犯罪帮助的,则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处罚。
然而,企业如果真的牵涉诈骗违法案件之中,舆论作用之下其信用信誉首当其冲受损,企业的业务经营及行政活动将受其影响,发展受限,那么,涉入诈骗的企业是否能做信用修复呢?下面我们就具体聊一聊。
企业涉入诈骗能做修复信用吗?
首先,企业信用修复是针对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因相关违规失信而被除以行政处罚、标记经营异常的企业推出的鼓励纠正失信、恢复企业权限和信誉的活动制度。
企业涉入诈骗是存在被行政处罚、标记异常的可能的,而涉入诈骗的企业有没有修复信用的可能,关键则在于企业是否有实际的犯罪行为或主观上是否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且同时要视企业犯罪情节轻重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而被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对单位的处罚一般为: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而具体是否判断为单位犯罪,则可以从以下几点界定:
1、单位是否真实、依法成立;
2、诈骗是否属于单位整体意志支配下的行为;
3、诈骗行为是否为单位谋取利益;
4、诈骗活动是否以单位名义开展进行。
因此,企业涉入诈骗能否办理信用修复,要看是否被规定为单位犯罪,如果不符合上述界定依据,则企业信誉并不会受到相应损害。
如果存在上述情况,则企业必定进入庭审程序,企业主体会被处以罚金,企业信用信息会标记有司法案件,裁判文书网、执行信息公开网等官网也将公布案件审理、判决和执行情况。
如企业已履行义务,且情节轻微,那么可以尝试与法院沟通,争取修复信用的可能。
而涉案的企业相关负责人则根据犯罪情节轻重承担刑事责任,包括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产生的记录如果情节严重,则通常不可消除,影响个人信誉及未来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