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信用的好坏在企业经营和发展中有着决定性作用。
正因如此,国家对企业信用修复工作的开展格外重视,而一些企业却缺乏信用维护意识,对信用修复的关注度并不高,决策上倾向于等待负面信息自动消失,或临近重大活动时再考虑修复补救,但往往因此错失机会。
那么,企业负面信息是否会自动消失呢?企业能否在失信后立即开展修复工作补救企业信用?针对这俩个问题,我们下满具体阐述。
一、企业负面信用信息能否自动消失?
企业负面信息的确有部分情况可以自动消失,根据当前企业信用修复相关政策关于失信信息公示的规定,企业失信处罚记录在达到该处罚最长公示期后,处罚期限届满,相关监管部门会自动将企业移出失信名录,删除失信信息并解除相关限制,即所谓的自动修复。
但却并非所有失信处罚项目均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恢复信用,比如企业被限制高消费或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在企业没有履行应尽义务前,该信息记录并不会消除,企业信用也就不会被修复。
而对于能够自动刷新消除的失信信息,其在企业失信后均会对外公示,这必定造成企业信用受损,在公示期届满之前,企业将一直保持失信身份,在行政事务申办中受限,在市场经营、融资贷款、招投标、荣誉评选中受阻受挫,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口碑,因此,企业并不能完全依赖自然周期的自动修复,而应当积极主动谋求修复方法,早日恢复企业经营状态。
二、企业失信后能否立即修复信用?
企业信用受损后,应当尽快进入信用修复工作,纠正失信行为、履行应尽义务、消除危害影响,但并不是失信后就能立即进行的。
根据当前发布的企业信用修复相关政策办法的规定,少数处罚项目可以立即办理信用修复,比如企业被纳入经营异常名录、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被限制高消费,在企业履行义务后通常15个工作日内即可完全下架失信信息。
而企业被行政处罚、被纳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而办理信用修复,除了达到上述提到的条件要求之外,还需要满足相应的处罚公示期,因此信用修复并非可以立即进行,而需要企业积极响应工作,及时提交修复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