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衡量企业市场竞争力、融资能力和社会形象的重要指标,而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由于规范意识不深刻或制度执行不到位的关系,企业却不得不面临失信问题带来的经营受限,竞争劣势。在此背景下,企业信用修复服务应运而生,这些专门机构可辅助企业精准整改、快速修复信用,重获市场信任。
然而,国家开放企业信用修复业务的时间并不长,大家下意识会将信用修复与征信修复混为一谈,加之市场上也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企业急于修复信用的心理进行诈骗活动,在种种原因之下,难免让人对企业信用修复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那么企业信用受损是否真的能修复呢?企业信用修复是不是诈骗?针对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详细解答。
一、企业信用受损真的能修复吗?
首先,企业信用受损后能修复是真实可行的。
根据2024年最新版《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指南》的规定,企业信用受损后主动纠正失信行为,履行应尽义务,达到规定最短公示期限后可向认定单位提交材料申请移出失信公示名单、解除惩戒限制,修复企业信用。
由此可见企业信用修复是受到国家法律支持和保护的合法业务,只要企业符合相应修复条件和标准,那么企业信用受损后修复就是真实可行的。而相关办法、依据包括:《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规定》以及各行业具体失信联合惩戒名单管理及信用修复办法等等。
二、企业信用修复是诈骗吗?
企业信用修复真实可行,业务真实存在,但为什么还会有“疑似诈骗”的声音呢?这是由于许多人将企业信用修复与征信修复混淆的关系,而我们要强调的一点是:
征信不可修复,无论是企业征信还是个人征信,根据目前《征信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债务人在还清欠款后相关征信记录存档时间为5年,并无相关修复的说法,因此宣传征信修复的一定是骗子,进行征信修复的,才是诈骗活动。
而企业信用修复活动则是国家主导、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开展的活动业务,因此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正规的企业信用修复必然是以企业纠正失信、履行义务为开展前提的,如果一些机构号称可以“技术删除”、“技术屏蔽”、“黑客刷新”、“熟人操作”,那么我们可以直接报警以维护自身权益,打击犯罪。
而在企业信用修复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在服务机构的选择中谨慎选择、深刻了解服务项目、签订正规委托合同并保留证据等方式甄选、识别不良机构,避免上当受骗,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企业应当积极进行整改、全方位配合修复单位的核验审查,以加快信用修复工作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