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盱眙法院:以法治服务之精促营商环境之进
来源:盱眙县法院
源头治理,多元化解,减轻企业诉累;优化服务,提出建议,做实助企护企;问需问计,上门暖企,护航经济发展……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建设者,案案都是营商环境试金石。
近年来,盱眙法院立足审判职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让法治服务不断升级,以司法之力让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强的法治保障。
精准发力助力企业良性发展
“根据粗略估算,项目合闸发电后,我们公司每年可以节约260多万元电费,真的非常感谢张法官的帮助!”某环保材料公司负责人提到与某能源科技公司的合同纠纷时,激动地说道。
2023年6月13日,某环保材料公司与某能源科技公司签订了《2900KW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设备销售及安装合同》,合同约定工程施工周期90天,并网验收时间以电力公司进度为准。合同签订后,被告于2023年8月18日开工,年底完工并通过验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某环保材料公司认为被告存在逾期完工的违约行为,便向盱眙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案涉合同,并要求某能源科技公司返还合同价款并赔偿损失。
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了解到,案涉光伏项目关系到原告某环保材料公司日常经营生产中的基础用电,工程完工后至今未通电,每日损失数额巨大。
“解除合同之后,这么大的项目要找谁接手?原告公司怎么维持日常经营?被告公司的合同价款还能给付吗?”在与法官沟通,厘清首要问题所在后,某环保材料公司及时变更诉讼请求,要求被告公司继续履行合同,即某能源科技公司为案涉光伏项目合闸并网。
法院经审理认为某环保材料公司在履约过程中亦存在违约行为,故对损失扩大部分应自行承担,最终判决双方间合同继续履行,某能源科技公司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进行合闸,并按照某环保材料公司实际发生的电费损失进行赔付。
一审判决后,在某能源科技公司坚持提起上诉的情况下,法官仍积极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帮助两家企业尽力止损。经案后多次协调,某能源科技公司考虑到延期履行的风险负担情况,先行履行了合同主要义务即合闸并网,案涉光伏项目得以全面启用,双方矛盾就此化解。
企业在发展经营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矛盾纠纷,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更影响着整个营商环境。盱眙法院坚持将“法润民企”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涉企案件审理中,致力实现又好又快化解矛盾纠纷的目标,着力营造亲商、安商、护商、惠商的良好氛围。
同诊共治推动纠纷快调快处
“法院营商工作做得好不好,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辖区涉企纠纷也愈加复杂多样,牵扯基层社保、工商联(行业协会)、司法等多个部门。
为优化涉民营企业纠纷调处模式,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盱眙法院大力开展涉企纠纷多元解纷,完善“1+N”解纷模式,健全“法院+人大”“法院+工商联”“法院+人行”“法院+政协”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参与基层治理的效能。
“我们两个企业的纠纷,通过咱们法院与工商联、商会的合作,迅速就找到了妥善的解决方案,不仅不用花钱,更避免了长时间的诉讼过程。”在盱眙法院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与会的企业家代表对法院推出的涉企多元解纷模式大力点赞。
为做好司法服务企业大文章,让更多涉企纠纷消弭于诉前,盱眙法院组建“啄木鸟”法官服务团,“走上门”为企业把脉问诊,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并在此基础上,落实“一问一答”服务要求、创新“一会一员”挂钩对接、推行“一企一策”精准指导、开展“一季一课”普法讲座。2024年以来,组织干警赴企业开展“劳动争议”“安全生产”等主题普法4场次,走访企业、商会40余家,并形成了《全县30强企业涉诉情况调研报告》,全力护航企业健康发展。联合县工商联打造的“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获评全省《县域民营经济法治环境建设典型案例》。
2024年7月,全市首家诉讼仲裁衔接联络站在盱眙企业服务中心揭牌,为商事纠纷化解拓展了更宽阔的渠道。自联络站实质化运行以来,成功化解涉企纠纷29件,为盱眙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提供了更坚实有力的保障。
履职尽责涉企执行提质增速
涉企执行,一头关系着经济发展,一头关系着百姓冷暖。
2024年新年伊始,一起涉案标的额5400余万元的终本执行案件在执行法官努力下成功化解。申请执行人专程从南京赶至盱眙法院赠送锦旗,以表感谢。
某装备有限公司与盱眙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合同纠纷案件,经法院审理,判决被告风力发电公司赔偿原告装备公司各项费用共计5400余万元。判决生效后,风力发电公司却未履行还款义务,原告装备公司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过程中,法官发现被执行企业债权关系复杂,另一债权人以债权转股权的形式成为该公司唯一控股股东。因此,虽然被执行企业有日常盈利,但优先偿还了股东手中的债权,无法清偿本案中申请执行人的债权。
一边是申请执行人要求被执行公司迅速进入破产程序,以便清偿债务;另一边是尚有发展前景的本土企业,这场标的额巨大的执行“困局”该如何破解?
法官从优化营商环境的大局出发,在双方公司之间多次协商斡旋。他向被执行企业股东晓以利害,如果不先将公司盈利用于清偿装备公司的债务,那么该公司必然进入破产程序无法正常经营,股东也不能再利用股权获取分红,这显然是一局死棋。同时,向申请执行人阐明了破产程序的复杂之处,即便法院宣告被执行公司破产,债权也很难迅速得到清偿。
在法院的推动下,双方企业逐渐减少争议,取得共识。最终,双方自愿达成执行和解,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2024年以来,盱眙法院坚持因案施策,灵活运用“放水养鱼”“活封活扣”“执前督促”等举措,依法维护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为企业经营“减压”,推动35家企业信用修复,释放工业用地124.3亩、厂房10.95万平方米,化解债务15.87亿元,解决153名职工债权问题,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厚植沃土兴万木。盱眙法院将继续牢固树立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围绕中心工作,立足审判职能,主动作为、担当务实,全力奏响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司法最强音。
供稿:周佳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