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润营商生态新
来源:法安太平
近年来,黄山区人民法院深化司法服务模式,以责任为纲,以创新驱动,一项项暖心的司法举措,一件件案件的妥善办理,以法治之力打造营商环境的一方“净水”、一泓“深水”、一域“活水”。
映得水净见山青
破产案件办理,如何“破”中有机、“产”出效益,深刻考验着法院的审判能力水平。
面对新情况、新难题,黄山区法院迎难而上、勇于创新,通过健全破产审判机制、依托府院联动机制、探索完善破产企业识别机制等,不断突破瓶颈。
近三年,黄山区法院共审结破产案件26件,累计盘活资产约1.29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38人,释放土地使用面积10.29万平方米,加速僵尸企业出清,有效释放资源要素重新进入市场。在挽救危困企业的同时,黄山区法院以市场化为导向推进破产、重整、和解工作,2021年至今共受理“执转破”案件15件。多家企业从“山穷水尽”博得了“柳暗花明”,有效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在办理某公司等4起破产案件时,黄山区法院积极协调黄山区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到财产网络拍卖处置中,累计出资4522万元购买了相关资产,有效盘活市场要素,成功实现了园区企业“腾笼换鸟”。
今年5月,在办理某公司破产案件时,黄山区法院再次发挥府院联动机制作用,处置了一批易腐易燃资产,化解了破产企业危险物处置难题,成功消除了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隐患。
蓄得水深稳细流
“菜单式”司法服务,关切的是经营的“风险清单”,瞄准的是企业的“需求清单”。
黄山区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化解工程款结算、农民工工资等工程遗留问题,弘扬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激发市场主体投资创业热情,以实际行动消除风险隐患。
运用“委派调解”+“司法确认”模式,涉池黄高铁66件矛盾纠纷在诉前化解;创新“法庭+N”联动联调机制,近3年无一起涉旅纠纷进入诉讼程序;“企业司法需求快速响应”、“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等机制的建立,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具保障……黄山区法院在优化诉讼服务、深化惠企服务、延伸司法服务上接连不断迈出创新步伐。
黄山区是太平猴魁的主产地和核心产区,茶业致富如火如荼,各类矛盾纠纷时有发生。黄山区法院在做好涉茶民商事案件高质效审判的同时,更注重前端治理,充分发挥涉茶案件诉讼“绿色通道”作用。
“去年的茶叶款我催讨到现在,对方一直敷衍打诨,希望法院能够帮帮我。”
2023年5月,合肥某公司以商务接待为由,在黄山区某茶叶公司购买茶叶合计价款7280元,后一直未给付。今年5月,某茶叶公司无奈诉至黄山区法院。受理这起买卖合同纠纷后,调解员多次与双方释法析理。在调解员的努力下,合肥某公司负责人来到法院,当场履行。仅仅用了10天,就成功为茶叶公司追回欠款。
放得水活凭鱼跃
讲方法,重效果,是从大局出发的必然要求,也是善意文明司法的应有追求。
因企制宜,黄山区法院积极谋求“放水养鱼”的执行策略。灵活运用个案专项执行联席会议、分期履行、执行和解等方式,为商事纠纷化解开辟新道路,帮助企业减负纾困、恢复发展,积极促成双赢解决。近三年适用“活封”“活扣”106次,及时为主动履行义务的58家企业修复信用。
以企业信用修复为牵引,法院执行“往深一层”,暖企“向前一步”,发挥执前督促优势,涉企小标的案件执行工作进一步前移,积极营造鼓励自动履行、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法官,不是我不愿意还款,由于疫情原因公司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麻烦再帮忙协调一下。”
在一起金融借款执行案件中,执行部门没有简单地将被执行人的不动产及林权等抵押物进行拍卖,而是一次次协调各方为当事民营企业争取融资时间,最终说服银行延期促成和解。仅仅两年时间,茶企顺利归还了全部借款及利息、滞纳金,企业负责人手写三页纸的感谢信盛赞黄山区法院善意执行,一家原本走向破产的企业迎来生机。
“放水养鱼,年年有鱼;等竹出笋,年年产笋。”
2022年,执行法官查封了某起案件被执行人的鱼塘和承包的竹林,鲜活农产品立即变卖无异于“涸泽而渔”。在执行法官耐心劝解下,执行案款得以延期、分期给付。今年春节前夕,由于鲜鱼销量惨淡,被执行人主动联系执行法官寻求帮助。寒风冻雨中,被执行人的八百斤鱼在执行干警的宣传吆喝下全部卖出,收入1万余元。该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案例库。
波平可远航,风起可扬帆,黄山区法院以法润营商的不懈追求,深切回应着各类经营主体对高质解纷、优质服务、卓质发展的需求和期盼。
文字: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
初审:汪静
复审:黄鑫
终审:夏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