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江:“回头看”推动民营经济“往前走”
来源:浙江省人大
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人大监督工作是切实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的必修课,也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浙江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涌现出一批卓有特色、成效明显的创新做法和有益经验。
2023年9月,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两部条例”)执法检查报告,会后形成了五个方面审议意见和29个整改问题清单。根据2024年监督工作计划,省人大常委会就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开展跟踪监督,对问题清单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
自今年6月以来,浙江省人大财经(预算工)委精心组织实施,强化工作统筹。通过把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跟踪监督与《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工作相互融通,对所有责任部门实现跟踪监督全覆盖。对29个问题逐项“回头看”,组织全省各地部分企业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不记名测评,促进问题闭环整改落实。此外,加强监督联动,委托设区市人大财经(预算工)委开展调研,充分吸收借鉴派驻省人大机关纪检监察组相关监督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项目化、清单化,整改落实见成效
浙江省人大财经(预算工)委调研报告显示,该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审议意见和问题清单的整改落实,专题研究部署整改落实工作,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持续推进整改,两部条例的贯彻实施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两部条例的宣传贯彻成效有了明显提升。各地各部门注重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宣贯,加大政府官网、主流媒体、社交平台宣传力度,开展条例宣传直播。将条例宣贯与涉企服务有机融合,2023年全省累计开展各类“小微你好”服务活动1.3万场次,服务企业60余万家次。今年上半年已开展各类服务活动1513场次,服务企业84.75万家次,形成联动效应。
法规配套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目前,条例明确要求制定的配套制度已全部制定出台。同时,针对《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重点条款,2024年提出10项政策制定任务,目前已完成7项。紧扣浙江“民营经济32条”,2023年制定145项细化举措,2024年继续制定148条细化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1+N”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重点难点问题破解有力有效。市场平等准入方面,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构建规范有序招标投标市场的若干意见》,制定全国首部公平竞争审查政府规章《浙江省公平竞争审查办法》,率先实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缓解融资难方面,建立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截至今年7月末,累计服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1500万家次。加强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1.7万亿元。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方面,积极推广“共性+个性”改造模式,2023年底,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80.61%,力争到今年年底前实现全覆盖。资源要素保障方面,电气价格均有所下降,积极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截至今年7月末,新增技能人才51.9万人、高技能人才23.6万人。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方面,2023年全省“综合查一次”实施率41.69%。
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成效丰硕。全省各地注重改革实践,加强集成创新,一批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同时,鼓励支持基层首创,形成了一批突破性的成果,得到了国家部委的积极推介。
法治化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制定出台营商环境领域基础性综合性法规《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强化条例执行的跟踪监督和评估。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积极破解企业信用修复难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促宣贯、强机制,法治驱动优环境
总体来看,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改革攻坚力度,落实审议意见已取得积极成效,但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和企业仍反映了不少问题,必须持之以恒推进两部条例贯彻执行。
进一步深化条例宣贯。把贯彻执行两部条例与落实国家“民营经济31条”、浙江“民营经济32条”等决策部署有机统一起来,与《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贯彻实施有效结合,一体宣贯、一体落实,确保综合法规、专项法规、经济政策同向发力,发挥叠加效应。把条例宣传与正面舆论引导相结合,与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度融合,持续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氛围。
进一步健全法规配套政策制度体系。注重长效机制建立,强化政策储备和提前谋划,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定期评估和跟踪监督,及时纠正部门差异、地区差异,着力打通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推动政策从“给优惠”到“给机会”、从“给优待”到“给公平”、从“外部干预”到“内部激励”转变。
进一步破解法规实施难点堵点问题。持续聚焦市场准入仍存隐性壁垒、融资难融资贵、企业数字化转型难、要素保障仍有不足、多头执法重复检查依然存在等问题,坚持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运用改革的思路与方法,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
进一步加强对典型经验做法的总结推广。坚持规范提升、系统梳理,认真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加快形成对全省具有普遍意义和借鉴价值的统一模式,抓紧在全省复制推广。强化基层首创,鼓励引导各地在全省统一大框架内,积极开展原创性、特色化的改革探索,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
进一步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强化法治意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政策驱动”向“法治驱动”转变,着力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作者:林晓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