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台为桥,审管互通告别“两张皮”
来源:大众日报
说到行政审批服务的变化,最熟悉的莫过于像王馨浩这样的办事员了。2021年入职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行政管理中心以来,他几乎天天“跑大厅”。“办事更快更方便了”,是他的直观感受。就拿这次办理道路运输许可证来说,以前需要提交的车辆、场地等相关证明材料,现在统统不用再准备了。
“平台直接显示企业信用信息,信用良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告知承诺制服务减少提交的材料。”博兴县政务服务中心综合受理窗口工作人员童纪伟说着,将一张告知承诺书递给王馨浩。
童纪伟口中的“平台”,是博兴县于2023年4月建成投用的审管互动平台。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后,各地原先由行业主管部门实施的行政许可及关联事项划转至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但审批和监管职责相对分离,在促进政务服务能效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审批与监管之间衔接不畅,信息沟通不及时等问题。搭建平台,在审批和监管之间连起互通的“桥梁”,避免监管真空、审管脱节,成为各地基层审批、监管部门共同的呼声。
“平台率先在纵向上与省政务服务平台、省‘互联网+监管’平台数据实时交互对接,同时汇集本地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国垂和省垂业务系统3个来源的审批数据,比对去重后全量推送给各监管部门,确保不漏掉一条信息。横向上,全方位摸排掌握监管部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平台功能建设。”博兴县大数据中心主任徐亚楠介绍,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审批监管“全过程闭环”。
为避免重复建设,博兴将平台嵌入到既有系统之中。“考察调研时,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自建新系统连接审批侧和监管侧。”博兴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政务服务中心业务法规室主任周伟说,这种“另起炉灶”模式中,各部门单位需要注册新账号,重新录入信息,无形中增加了使用平台的负担。博兴则将平台的监管模块镶嵌入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审批端入口接入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如何提升信用监管效能?目前,博兴县每天产生大量行政审批事项信息,这其中,并非所有事项都需要监管,又有部分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项必须监管,不能遗漏。这就需要平台对事项精准划分,精准推送。博兴各部门从800多个行政许可事项中讨论明确了40多个重点事项,确定重点事项平台单独推送,监管部门现场执法并限期向平台反馈执法结果,形成运行闭环。“截至7月底,全县通过平台实施现场检查18199次,完成‘双随机、一公开’检查6931次,让审批和监管在线上线下都实现了无缝衔接。”徐亚楠说。
再比如信息“打包”推送。7月30日,博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锦秋所副所长韩娜的手机上收到一条执法任务。“点击任务可以看到,这家药店申请了营业执照变更,因此,我们在检查过程中就需要对药店的变更项目格外注意。”她说,不同于以往只推送审批办理结果,平台将包括办理业务内容、时间、人员资质、场地信息等相关审批信息材料等都推送到监管侧,一线执法办案人员不仅能知晓监管任务,更明确了监管重点,“这样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安排检查项目,让执法办案更加有的放矢”。
“不只是连通审批端和监管端,平台的功能还有很大的提升和拓展空间。”周伟说,以企业信用修复为例,除了及时标注和推送企业信用情况,平台还开通了企业信用修复模块,一旦企业接受行政处罚,平台会将信息推送至县发改局,由其在相应的公示期到期之前通知企业,帮助及时完成信用修复,恢复市场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