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优化营商环境】武山县法院:信用修复“诚助”企业发展
来源:武山县人民法院
强制执行工作中的“信用修复”,是指在执行案件中存在信用瑕疵的被执行人,在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或主动纠正失信行为后,向人民法院申请信用修复,经审查确定可以解除限制消费名单、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执行措施,帮助被执行人恢复日常活动能力或生产经营能力的信用恢复办法。
近年来,武山县法院把坚持善意文明执行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并举,对满足信用修复条件的被执行人积极引导教育,重新塑造失信被执行人自身信用形象,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失信修复卸包袱增资重建再“续航”
近日,武山县法院执行局在处理一起涉企保全案件时,了解到被保全人武山某建材机械公司即将参与重要的招投标项目,但因保全而冻结的银行卡账户对其招投标进程造成了严重阻碍,无法及时回款,影响其后续运转。武山县法院迅速行动,严格遵循保全案件的相关法律程序与规定的同时,积极与该建材机械公司沟通协调。在充分了解企业实际情况与困难后,督促企业提供合法合规的担保措施。在确定担保有效且符合要求后,法院果断解除了对该公司银行卡账户的保全措施。这一举措使得武山某建材机械公司得以顺利参与招投标,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良性运转,为企业“续航”新发展。进一步彰显了武山县法院为地方经济稳定发展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保驾护航的坚定决心与积极作为。同时,武山县法院积极做好后续修复跟踪工作,全力配合相关部门调查核实,推动信用修复落地见效,助力企业增信赋能。
善意文明促履行信用修复助“重生”
武山县法院执行局在针对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审慎使用信用惩戒,积极促成履行或和解。积极组织执行案件的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协商交流,督促被执行人主动承担责任,全面履行义务;努力平衡双方利益诉求,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在此基础上,武山县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对被执行人19个企业及4个个自然人的失信惩戒信息予以屏蔽,给予被执行人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及商业运营的机会,为优化当地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司法动力。
引导失信企业主动纠错、重塑信用,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步,武山县法院将持续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在有效敦促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同时,帮助暂时陷入困境的个人、企业“造血再生”,从而提高债务清偿能力,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力度”和“温度”,实质性的化解矛盾纠纷,取得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统一。